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
欢迎投稿本网站
主页 > 新闻 >

古豳明月照我心 陕西:张醒植

发布时间:2024-09-29   来源:网络    作者:于导

古豳明月照我心

陕西:张醒植

    我的家乡在古豳,渭北源上文脉深。

古豳山连连,绵延不断,沟壑片片,翠绿满满;森林处处覆盖,空气清新;从古至今,明月照山河,山河仍然新。新时代新风尚,红色文化深入人心。由于多年深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理念,生态环境乃称模范。青山绿水寻常事,蓝天白云常常见,堪称氧吧典范。

     故乡明月召唤,月到十五,年到中秋,回到家乡,晚上散步在家乡的田间地头,皓月当空万里照,表里俱澄澈,无高楼阻挡,无烟囱障碍,浩瀚无垠的宇宙,就在目所接触之处,故乡明月,清冷静谧,田间虫鸣声声,入心入魂,不远处森林之中偶尔鸟惊高歌,熟悉而惬意!无城市狗吠嘶哑声声入耳,无车轰轰隆隆鸣笛不止,无广场舞狂曲高鸣,无大妈狂欢乱喊乱叫,没有吵杂声的污染,让人释然豁然,心灵清静而欢畅,感觉空气是甜甜的,风是绵绵的,天空的云都是彩色而且欢乐歌唱。

走过田间繁密的玉米地,偶尔嘶嘶沙沙,月如银盆,如水洒叶,恍恍惚惚如归仙处,路过苹果树地看到隐隐约约红色的,白色的硕大苹果,透过树梢观明月,别有情调,走过一大片片白菜地,绿油油,月照模糊,富有诗意;还有那葱地,豆子地,一种种不一样的感觉;站在塬上,回想童年中秋在荞麦田地,红杆杆绿叶叶,荞麦花如雪,美如画,风中摇曳,月光撒地,令人心旷神怡,沁人心肺之淡淡荞麦香飘,天高云淡,幽深宁谧;远处悠扬笛声起,欢悦奔跑,藏在荞麦地里捉迷藏!你追我赶,无忧无虑,好不自在。那时侯种荞麦的人多,说几年要凉一下地,不能老种一样作物而伤地。而如今,不见当年荞麦花,大部分都是经济作物;抬头望月,低头观田间,时光催人老,鬓发已染白。家乡的明月乃是明媚,家乡的风乃是柔和清静,家乡的环境仍然富有诗意和生气,令人思绪万千。

这是古豳大地,不知天上的明月在3600年前的古豳国是否明亮迷人?遥想3600年前,周人先祖公刘定居三水福地、建立诗豳古国,开创了古代灿烂的农耕文明。我们都知道《诗经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,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,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。在《诗经》中《豳风》共有七首,分别是《七月》、《鸱鸮》、《东山》、《破斧》、《伐柯》、《九罭》、《狼跋》。那是周人祖先在古豳国生活写照。在3600年前,周人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片伟大而神奇的土地上;他们辛勤而智慧的生活在这片热土中,改造着这里的山山沟沟。

请朗读《豳风.七月》

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一之日觱发,二之日栗烈。无衣无褐,何以卒岁。三之日于耜,四之日举趾。同我妇子,馌彼南亩,田畯至喜。

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春日载阳,有鸣仓庚。女执懿筐,遵彼微行,爰求柔桑。春日迟迟,采蘩祁祁。女心伤悲,殆及公子同归。

七月流火,八月萑苇。蚕月条桑,取彼斧斨,以伐远扬,猗彼女桑。七月鸣鵙,八月载绩。载玄载黄,我朱孔阳,为公子裳。

四月秀葽,五月鸣蜩。八月其获,十月陨萚。一之日于貉,取彼狐狸,为公子裘。二之日其同,载缵武功,言私其豵,献豜于公。

五月斯螽动股,六月莎鸡振羽,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户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。穹窒熏鼠,塞向墐户。嗟我妇子,曰为改岁,入此室处。

六月食郁及薁,七月亨葵及菽,八月剥枣,十月获稻,为此春酒,以介眉寿。七月食瓜,八月断壶,九月叔苴,采荼薪樗,食我农夫。

九月筑场圃,十月纳禾稼。黍稷重穋,禾麻菽麦。嗟我农夫,我稼既同,上入执宫功。昼尔于茅,宵尔索綯。亟其乘屋,其始播百谷。

二之日凿冰冲冲,三之日纳于凌阴。四之日其蚤,献羔祭韭。九月肃霜,十月涤场。朋酒斯飨,曰杀羔羊。跻彼公堂,称彼兕觥,万寿无疆。

不知现代有多少人能领会豳风七月的内涵,可是在几千年前,那是古豳国的农民所唱颂的日常抒情句啊,也是生活的总结和写照;据说2005年的人大校长在致辞中由于激动把七月流火理解错了,留下笑话。  

这还是古豳国当年所看到的明月么?不知我们伟大的先民,在看到八月十五的圆月,他们如何歌唱,如何吟诵,他们是怎样表达他们的喜悦,他们是否感到幸福和满足,她们是否以月亮来比喻妇女呢?

有人说,你们旬邑的前身是古豳国么?

是啊,古豳国到底是旬邑还是彬县还是甘肃宁县与正宁呢?我们都知道,古豳国是周人祖先公刘所建立,公刘是夏朝贵族,古豳国是周兴国之本,九世积取聚实力,因此古豳国到底在何处,需要考古定矣。然后证明华夏文明之久,因为世人错误的认为夏商为神话传说。而以周文化为历史起点。

202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,陕西西头遗址是寻找“豳师”的关键钥匙。实实在证明古豳先民生活的地方如今叫旬邑。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侧约1公里西头村。2018年—2022年由西北大学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、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对该遗址进行持续考古发掘工作。先后发掘南头、鱼嘴坡、尖子、上庙、斜圳五个地点。经拉网式区域性系统调查,确认西头遗址商周时期遗存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米,是迄今为止泾河流域发现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聚落之一。

5年的考古发掘,循序渐进,先后在南头、鱼嘴坡、尖子、上庙、斜圳5个地点发掘灰坑650余座、墓葬140座,发现贯穿仰韶、龙山、先周、西周、汉唐等各时期的陶窑、房址、灰沟等各类遗迹,出土陶器、铜器、骨器、石器千余件。目前确定遗址总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,其中商周时期的遗存分布约200万平方米。通过对出土遗物的类型学比较,并结合碳14测年,可以建立从晚商至西周晚期的年代序列,为区域文化演进提供了重要标尺。

考古学家在城址内发现了道路、城门、护城河等。在城址北侧发现的夯土建筑基址,柱础下有石板,局部基址夯层厚达2米,说明其上有较大规模的建筑存在。在附近发现的灰坑、灰沟中,有2000余件筒瓦、板瓦残件,另有一定数量的原始瓷片、印纹硬陶片和打磨精细的蚌饰,足以说明该建筑等级之高。

城址内发现6处熔铜残炉以及熔铜块、铜渣、炉壁等遗物。科技分析显示,所见熔铜块应是对原有铜器进行二次重熔,因火候控制不当,产生了未完全熔化的现象,这为中国古代铜器的重熔生产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证据。南城墙外侧发现深坑,坑内大型三足瓮内有炭化粟痕迹,坑底土质坚硬,近坑底有厚度2—4厘米的植物秸秆类堆积,其上部发现少许黄褐色植物种子,说明这个深坑应为储粮窖穴。这也从侧面证明这里人口数量之大,文明程度之高,有都城的痕迹。

事实胜于雄辩,历史不容质疑,如今之旬邑是真正古豳国之所管辖之地,古豳国的月亮仍然照耀着古豳的土地。

古豳是奠定周代礼制文明的关键地域,是中华文明发详地。从考古证明,这儿先民有着伟大智慧。古豳的明月,应该是皎洁而富有诗意,几千年保持着迷人的情调。我为古豳的先民骄傲,我为他们叫好。

冷月无声,默默的照耀着这片大地,这是大秦的明月么?

不知当年统一六国的秦始皇,在咸阳塬上欣赏明月的时侯,是何等的威武?太子扶苏在古豳大地石门,他对月何歌?他去世后,魂安旬邑,后人在古豳旬邑建了扶苏庙,位于秦直道石门关东峰山脉的象鼻山山巅,扶苏庙是一间单独的亭阁楼祠庙,立于山巅,周围无任何物体阻挡,庙内塑扶苏像,其端坐于中间,两边站立着大将蒙恬与副将王离护佑侍卫。古豳的明月,不知是否为扶苏感到不平呢?几千年过去了,扶苏还活在古豳人们心中,这儿有藏儿沟,据说扶苏的后人躲过追杀,生活在旬邑石门,年年月明,不知明月有何诉说。

石门关龙潭,位于石门关东峰大雄宝殿北后边山腰处,为一处天然洼地,是直径约十几米的圆形池子,周围长满树木杂草,东南北三面皆山。东面山坡缓坡,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上下通行面是陡立的阴山长满树木,低温潮湿,六月积雪不化,树荫下生长一种七一枝花(俗称石门雪莲)每年二月在雪中开花,这里也是石门冬虫夏草的长地之一;北面山坡上灌丛和树木交相生长。潭在半山腰处,天然形成,山顶和川底等距,常年有清水,是原庙内人员饮水之处。后人认为,石门关龙潭处有龙气,那是扶苏石门爷永远安息的住处,在这里观月,更明,更亮,更圆,更美,更迷人。因为那是古豳人对忠厚仁义的扶苏怀念。

天上的圆月还是那个圆月么?汉朝的明月照耀在古豳大地,那一定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么;

盛唐的明月,在古豳的大地上,是不是欢笑多一点,喜悦多一点,然后转为平常呢。想豳州三水人侯君集,北周平州刺史侯植之孙,唐朝名将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;女儿嫁给太子李承乾,那时侯,他站在古豳的大地上,抬头望明月,是不是有点洋洋得意,是不是认为自己生长在古豳的大地上汲取了王气,想让女儿成为皇后,结果被李世民以谋反被诛杀。所连累的人,在十多年中观看古豳的明月,是不是带有一点点忏悔。

古豳大地的明月,在宋朝是不是含情脉脉?

我喜欢宋朝的范文正公,他的家训百字铭让人读之赞叹不已,在当今有现实的教育意义,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。百字铭曰 :孝道当竭力,忠勇表丹诚; 兄弟互相助,慈悲无过境。 勤读圣贤书,尊师如重亲; 礼义勿疏狂,逊让敦睦邻。 敬长与怀幼,怜恤孤寡贫; 谦恭尚廉洁,绝戒骄傲情。 字纸莫乱废,须报五谷恩; 作事循天理,博爱惜生灵。 处世行八德,修身率祖神; 儿孙坚心守,成家种善根。

范仲淹早年生活坎坷,27岁进士及第,官至参知政事,政绩卓然天下,被称为宋朝“文武第一人”。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军事家和文学家,“庆历新政”的主要参与者。在政治、军事、诗文、哲学等方面均卓有成就,尤其是以敢于直谏而著称, 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心怀天下,名垂青史。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。

作为政治家,他参与主持“庆历新政”;作为军事家,他在防守边塞的战争中“号令明白,爱抚士卒”,采取正确的策略,军威大振;作为文学家,他在《岳阳楼记》中写下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成为千古名句。激励后人永远向前,

后世对范仲淹评价颇高,朱熹称他为“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”,毛泽东则赞誉其为中国历史上“文武双全”的知识分子。

800年,范仲淹家族出了80个状元,400个进士,这是什么原因呢?这是他人格的魅力,这是他家训贯彻之力,这是一个正直文化人所学习的标兵。范仲淹,他是古豳人的骄傲,因为他祖上是今陕西省旬邑县土桥镇太慈村人;因为他的血液中流着古豳人的执着和善良,这样的人,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,是华夏民族的君子,他怎么能不是古豳人的骄傲呢。我们应该以他为楷模,让他心中的浩然之气延续,让他心中的明月永远皎洁圆满。

我问明月,明月不语。明朝的月亮照耀在古豳的大地上,是不是有点豪爽,古豳人杜应奎大约是明万历至崇祯时在世武进士。初授辽东清阳守备,屡建奇功,天启年间,特升为坝上总兵。多谋善略,力举千斤。常征战塞外,臂中箭,刮骨疗之,神情自若,有古名将风度。火烧官家洞,马踏柏岭寺;与魏忠贤斗争而悲壮牺牲。不知道当个八月十五的明月,是不是点哭泣?

时间到了清朝,古豳大地上所能看到的明月,与现在有什么区别呢?是和现在一样么,还是比现在恍惚还是明亮?

国有难,古豳先行,民有怨,古豳人民不认怂;1928年5月,在中共陕西省委直接领导下,旬邑地区爆发了声震渭北、享誉全国的旬邑起义,建立了西北地区最早、机构完备的县级苏维埃政权,打响了渭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。旬邑起义虽然失败了,但锻炼了革命干部,传播了革命火种,唤醒了群众觉悟,促使渭北地区革命力量逐渐呈燎原之势,为渭北革命根据地建立、陕甘游击队和红二十六军发展壮大、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积累了经验、奠定了基础、指明了道路,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,我想,1928年八月十五的月亮,她特别美,特别圆,她给了人们希望。有一股悲壮而伟大的情怀。

我想到了马栏闹革命的先辈,他们是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月亮呢?

马栏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,是圣地延安的前沿哨所,是关中分区政治、军事、经济中心,是仁人志士和军需物资通往延安的重要驿站和红色通道。这里曾经举办过第一、二届劳模表彰大会和军民大生产成果展。毛主席书写的“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”的金色题词灼灼发光。

古豳马栏,有革命先辈与人民群众军民团结救国的峥嵘岁月,那是非同寻常的豪迈的岁月,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,诠释了一种伟大的精神,一段段历史,激励我们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。

习老习仲勋一生五次来旬,与旬邑结下了不解之缘,他革命人生的起点、成长和转折都与旬邑息息相关,用他的话说就说“旬邑是我的第二故乡”。 

古豳,不仅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且是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活动地区之一。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如习仲勋、汪锋、张仲良、赵伯平、高锦纯、张德生、文年生、王世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儿工作和战斗过。他们在古豳的大地上,是不是看到有希望,有理想,有朝气的月亮,他们在那艰苦的岁月,是不是对月亮诉说着自己的心声,在他们心中,向望着人人盼望的明月。

   不变的情缘,不变的思念,这是养育我的家乡,生活艰难的童年,虽有点苦楚,但向外着山的那边,充满信心,充满希望,想着自己中年扭转乾坤,必有明月照心,收获满满。将入老年,少年的梦还在绽放,犹如明月当空万里,由银色变成金色,还是渴望圆圆。

如今,古豳的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各级领导紧紧团结在习主席的周围,为古豳美好的未来奋斗,为共同创建没美好家园而拼搏。旬邑,在宏扬正能量,复兴传统优秀文化方面义不容辞,前有榜样周人祖先公刘在这儿生活,开创基业,后有文脉传承人范仲淹继承祖籍之优秀,是中国文化人的模范,近有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事迹,这儿是诗经文化发祥地之一,所以秉承文化之根基,为把古豳建设成现代文明富有,幸福健康之乡必然先行。我愿这里的妇女象十五的月亮圆润,光辉,明亮,富有诗情话意,更有坤卦之美德,修正改开以来所存在之弊端,向着更文明,更人文,更如玉之靠近,然后超过。成为一股清流,引领时代潮流。

    我爱家乡的明月,她不但挂在天空,照耀山河沟壑,森林树木,也悬在我的心里,照亮我朦朦胧胧前进的路。

 


上一篇:人类不要战争抢土地. 宇宙发展和平永生存。
下一篇:没有了

分享到:
0
最新资讯
阅读排行